最近讀到蔡穎卿的一本教養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裡頭提到很多關於家庭的細節,都讓我很有感觸。
婚後每次回到娘家吃飯,我都很堅持洗碗,從小教導我做家事到長大的母親,反而很不願意我回家還勞動,就連小光搶著洗都不行,媽媽的傳統觀念裡總覺得回家的女兒是客人,讓客人洗碗怎麼好意思?但我總是不斷的和爸媽溝通,婚前婚後都是自己家的人,吃不用特別,該分攤的家務就應該合作完成,不然不是對其他兄弟姊妹很不公平嗎?
我記得家裡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就被父母訓練幫忙做家事,除了自己的房間要定期整理乾淨接受檢查之外,媽媽很小就教我們如何洗抹布、擦桌子、拿掃把掃地和洗碗。特別是媽媽在廚房煮飯的時候,爸爸要求我們必須在旁邊站著幫忙,遞個碗、倒個水、翻兩下,不管是什麼,就是在旁邊等候媽媽的指示。
小時候貪玩,總是不耐煩,媽媽很少因此責罵我們,反而很有耐性的在我成長過程中,藉由每次的廚房時光教導我很多烹飪的基本條件,像是:生肉下鍋前要先川燙才不會有臭味、下刀時指頭要頂著刀才不會切到手、煮麵條時一定要水滾開大火才能放、雞蛋買回來一定要洗乾淨才能放冰箱。
我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我以為本來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事情,原來都是從小到大,媽媽在耳邊的叮嚀。
爸爸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家裡只要買了水果回來,他一定會率先料理乾淨。比方西瓜一大顆,他一定切成幾等份放在冰箱,等我們要吃時再一大塊一大塊拿出來切片;或家裡買了茂谷柑,他洗好擦乾之後,晚上他會拿小刀把橘子的皮去得乾乾淨淨,讓不愛把手弄髒的我們可以方便食用;至於難處理的鳳梨,每次都是爸爸切得漂漂亮亮端到我們面前給我們吃。娘家的冰箱,常放置著已經洗好的水果,可以直接打開就吃。
不過卻沒有因此養成我們養尊處優的習慣,以前還沒出嫁時,我是每天餐後專門切水果的。早已經不記得是幾歲開始學拿刀,媽媽說我的水果切的漂亮又快速,連奇異果我也能去皮切塊,我媽嘖嘖稱奇說我將來不怕失業,失業就去開水果攤。
這些從小到大跟著我的家庭教育,養成了我主動做事而且不怕做事的習慣。記得有一天在婆家廚房,看到剛買回來的蕃茄,我忍不住的拆開塑膠袋,摘除蒂頭洗起來,婆家的姊姊們很驚奇,以往他們家都是要吃的人才去洗,不像我們家,總是有人願意幫大家洗好,讓大家享用。
因為爸媽給我的教育一直都是有能力就盡量做,不要計較不抱怨,婆家的人說什麼都盡量順從,不要自我中心太多意見。可能因為這樣,我在婆家的生活一直都很如魚得水。
今年除夕是我第一年在婆家過年,本來想東想西不知道該準備哪些菜餚好,沒想到三姐跳出來說,她要極力簡化不必要的過年傳統,能多簡單就多簡單,她掌廚,我跟小光只要負責煎魚就好。
本來聽到這覺得有點失落,好歹我也是在蘇州有訓練過的,這麼難得可以大展伸手卻要我煎一條魚就好,當時很不以為然,很不愛被拘束限制的感覺;不過後來轉念一想,其實姊姊們的確是怕我壓力太大,所以才故意指派很輕鬆的工作給我,並沒有其他針對我的不好意圖,是我自己太想表現又怕表現不好,要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後來我想想,其實聽姊姊們的話就對了,畢竟他們是家裡的主人,廚房也不是我熟悉的廚房,所以除夕前,我特別在家裡做了三道菜帶去婆家,一個香菇雞湯、一個家常燉牛肉、一個高麗菜滷雞翅,另外買了香腸和烏魚子,多少添點菜色。
結果除夕當天,真的好輕鬆,買菜不用我,三姐、四姐早已經提前上了幾次菜市場買好過年要吃的菜了;備菜也不用我,四姐說她很習慣和三姐搭配,她準備材料給三姐下廚炒;炒菜當然也不用我,我只要在一旁待命,像是以前和媽媽在廚房一樣,遞個碗盤,盛菜端菜就好,一整天下來,氣氛輕鬆和樂融融,他們還很感謝我竟然熬了牛肉湯過去,讓她們想起以前媽媽在的時候,除夕中午也總是有一鍋牛肉麵可以吃。
其實這樣的年夜飯也別有樂趣,大家一邊做事一邊閒聊一邊打掃廚房和廁所,雖然菜餚和娘家媽媽準備的很不一樣,不過也是非常精彩豐富,毫無壓力的年夜飯讓我不禁感謝起爸爸媽媽對我的教育,因為不害怕要做,所以反而什麼都不用做,我記得三姐還跟我說,你什麼都不用做,你已經做太多了啦!
家裡的孩子都是在這樣共同分享合作氛圍下長大的,所以彼此很少計較,很少推託,什麼事情大家都搶著做,就怕別人做得多自己做得少太不好意思。過年我回到娘家更驚訝發現,有天晚上水果竟然都是哥哥切的,頓時我真有種來作客的感覺。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當中提到:
讓孩子做家事,除了要幫助她不脫離家庭互助的軌道之外,
還要幫助她面對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
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不能因為用功讀書,
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
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
這段話我真是再認同不過了。
我們有個老師朋友,是個很好的母親,也是個很好的太太;不過有天她對我說的一段話卻讓我不能認同。她說作為一個妻子,我們一定要全力作為丈夫的後盾,讓他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在事業上衝刺,所以她不讓自己的先生分攤任何家事,一切由她親手包辦。
沒想到久而久之,先生也覺得全部的家務都是她應該的工作,吃完飯碗擱著不洗,如果遇到幾天老師不在家,先生就乾脆把碗放在冰箱,要吃再拿出來。
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雖然男人在事業上的被期待值是高過於女人的,不過,兩個人共有一個家庭,就應該養成彼此都為家庭付出的習慣,有時候你多做些,有時候他多做些,但應該大家都要有一個共識,我們都是在為我們共同擁有的家庭而做,不是為妳,也不是為我。
小光的家人來我們家作客時,我一定搶著洗碗,讓他有時間陪家人聊天喝茶;反之我家人來我們家作客時,小光也總是很體貼的做收拾的工作,讓我可以好整以暇的和家人作伴。這種互相的體貼都是出自於善意,沒有人要求和規定,但這樣的心意反而讓大家更願意互相著想。
平日我因為上班的時間晚他一個鐘頭,所以家裡洗衣收衣倒垃圾的工作都由我打理,到了假日就由他幫忙擦地板擦桌子,有些太太嫌惡先生碗洗的不乾淨,拖地拖得馬虎,就乾脆什麼都自己來,但我覺得打掃的標準能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是另外一回事,起碼這個人願意做,就很值得熱切的鼓勵。
其實這些家務事我可以一個人完成嗎?當然!不管上班與否,我總是很熱衷家務,這些事情很重要嗎?如同書上所說,任何照顧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協力、相互體貼的情感。
在娘家的餐桌,永遠都是人到齊了才開飯,少有那種媽媽還在廚房忙,我們就各自吃起來的畫面。雖然媽媽會說,趁熱先吃,但爸爸總是堅持,全家人坐下來,好好吃頓飯,媽媽為我們料理了幾十年的晚餐,直到現在,只要媽媽下廚,爸爸都還是會率先鼓譟:吼!有夠好吃的,好久沒喝到這麼好喝的雞湯啦!或是媽媽滷了太鹹的豆干,爸爸也會說:不會啊,很好吃啊!然後我們大家就跟著說,對呀對呀,這個好好吃喔,那個好好吃喔!
我想我今天會這麼熱衷廚藝,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因素都是受了家人昧著良心的鼓舞,讓我一直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還要更好。一起吃飯,餐桌上彼此討論的時光,真的是我至今覺得很重要的教養。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討論一下新聞,交換一下彼此的心得,就算沒話可說,不看電視好好的一家人吃頓飯,對我來說也是重要的。
這也養成我每天和小光晚餐時,我們一定坐在餐桌上,不看電視。如果他加班晚回家,我會幫他煮宵夜,陪他吃,邊聽他說今天公司發生了哪些事,或3C產品又出了哪些新東西,我覺得對於兩個人情感交流,陪伴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有些先生回到家累了一天,都不想開口說話,有些人則是不願意跟太太說工作上的任何事,對於不想開口說話的情形,就別說了吧。我也很少急急忙忙想要對枕邊人一吐為快,不過,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有說與不說的自由,但必須讓對方知道,當你想說的時候,我就在這裡很願意聆聽。
這或許也和我小時候的教育有關,我小時候是九官鳥,只要放學回家我就吱吱喳喳說個沒完,我媽忙的要命我就繞著她轉,說:媽媽媽媽,我跟你說喔,今天老師怎樣,同學又怎樣怎樣…..。我媽說她那時候都很想阻止我,煮飯都忙死了還要有一句沒一句敷衍我,但幸虧她沒有,所以我長大後,反而沒那麼愛說,卻很愛聽先生說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
我也想起爸爸,爸爸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他認識我所有的朋友,知道我發生的很多事情,我願意對他說,是因為他很少評判,很少打斷我,從未在我還沒說完就高談闊論。他總是給我很多的耐性,聽我完整的說完,如果覺得有必要,他才會提醒我兩句,要我注意什麼,不然大部分時候,他總是張開他的耳朵,聽我滔滔不絕。
這養成我在聽先生說話時,也很少打斷他或批判他,很多時候,說話的人只是想說話而已,我們其實不用太快把自己的想法加到他人身上,也不用太早下判斷,覺得別人沒有自己聰明,只需要和我的父母一樣,張開理解的耳朵,那麼,我們永遠就能接受到第一手的訊息,以及源源不絕可談論的話題。
家庭教育是這一生父母給我最受用的禮物,我但願將來我也能將這份無盡的愛意傳承給我的下一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