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爭議的書:【虎媽的戰歌】。

 

 

書中描述身為華裔第二代移民的作者,在美國選擇以「中國式教養」培育兩個女兒所經歷的激烈文化衝突。

 

先不說內容,我個人非常欣賞這本書的翻譯,因為我一直看到最後才驚呼,天呀!這麼流暢的一本書,竟然是翻譯的!(在此同時又不免有點批評作者,不是中國式教養嗎?那你應該要用中文寫作吧!如果你的標準如此高的話。)

 

可以想見,一本流暢的書,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很容易從頭翻閱到尾而不覺得無聊,特別這本書描寫她與女兒之間的對抗,真是精彩激昂啊!

 

不過回到作者寫書的中心意識,姑且不論他兩個女兒後記,或是幫他緩頰的序文,說著那些批評本書的人其實是不懂幽默,又或者是因為斷章取義,未閱讀全文就抹煞了作者身為母親對子女深刻的期待與愛,這本書其實不如外界所想作者有多麼嚴厲…..等等。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就不用緩頰了吧。

 

作者出身於一個非常優秀的移民家庭,父母都是高知識份子,而作者本身是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她的其他姊妹,也都是哈佛之類的高等學府畢業,不是碩士就是博士。作者非常反對美式教育,她認為完全尊重孩子,放任他們的發展並不會成就更好的未來,反而,她認為激發孩子的潛能,必須使他們做到第一,才能懂得謙遜,才有好的循環累積信心,越做越好。

 

於是,她讓大女兒學鋼琴,小女兒拉小提琴,每天練習從不間斷,就連全家出國旅行都得練習,不是在各大城市的酒店商借琴室,就是在後座帶上幾把小提琴。她認為不斷的練習才能精進,喘息是給那些不想進步的人的藉口。她的女兒果然很優秀,不斷在各大比賽中奪冠,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在各個國家演出,就連作者養的兩條狗,她都希望能訓練他們。

 

沒想到作者的小女兒最後卻因為拉琴和作者起了劇烈的爭執,她喜歡小提琴,但不喜歡依照作者的方式拼命練習,最後作者妥協,讓小女兒往喜愛的網球發展,並盡量不干涉她要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以上是這本書大概的內容,雖然替作者緩頰的人還包括長期處於此種教育下長大的女兒,但我要說的是,對這本書感到失望的部分是,我並未能在結尾,讀到作者對於自己本身教育是否犯了嚴正錯誤的反省。

 

而且我對於作者將美式教養、中國教養,一分為二成兩種極端感到非常不以為然,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就是美式教養嗎?如果對孩子有嚴格的標準就是中國教養嗎?

 

孩子,究竟屬於誰?

 

對我來說,孩子,就是屬於他們自己。

 

再好的父母,也有難以教導的孩子,再壞的父母,也會有優秀自律不需人操煩的兒女。做為父母,我們給予孩子生命,但不能把他們的生命作為對我們的回饋,文中作者竟說,他發現在中國式教養的孩子,就算父母再嚴厲再壞,到了終老,很少子女會遺棄父母,多數人還是會奉養父母;反觀美式教養,父母一路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予取予求,但最後很多父母都傷心孤單的終老。

 

我實在是太不能認同以上的說法,這和中式或美式的教養一點關連都沒有,不管是否奉養自己的雙親,那是出自於孩子與原生家庭的關連,如果養兒就為防老,美好的生命傳承不是顯得過於悲哀?

 

我認為作者自己本身對於移民角色有很多自憐的設定,所以才會以成為美國人為榮,但又要兢兢業業的希望在社會出人頭地,很多時候,她寫著,因為身為第二代移民,所以必須怎樣……,如果你認同美國人的身份,就好好以美國人的姿態活著,毋須又要將自己的教育方式冠上中國教養的名字,究竟,什麼是中國教養呢?我認為這一切純粹是作者自小受到壓迫式教育的偏見。

 

作者喜歡追求第一、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並且要榮耀祖上,榮耀他們蔡家之名。但我更好奇的是,作者的兩個孩子還這麼年輕,一個18歲的孩子凡事追求第一,他能面對人生中措手不及的失敗嗎?他們還要跟社會上更多的人打交道,還要談戀愛,成家,擁有自己的孩子,他能坦然的面對不是第一的人生嗎?或突如其來的病魔襲擊,他們能夠說,我這一生已經活得足夠而自在接受嗎?

 

作者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快樂的人,她認為她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戰鬥,她不是為了子女希望她是一個好的母親而存在,她是為了激發他們的潛能而存在,所以她不在意孩子對她的看法。

 

但我認為人生教養的重點,不在於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母親,而是他們看待自己原生家庭及所受的教養的方式,會延續到下一代,甚至是整個人生的行為模式,這已經不單單是不喜歡自己的媽媽這麼簡單而已。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很多情感有問題的關係中,很多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而對情人的控制狂,更多是衍伸自小的被控制,我認為作者的目光真的是短淺,他能控管孩子十八年,但能管他們八十年嗎?這實在是太悲哀的事情了。

 

我們都不會知道,自己這樣對孩子到底正不正確,到底什麼時候是真心為你好,什麼時候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在你的身上,卻找了各種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只能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本能,不管好壞,那都是孩子自己需要面對的人生,做為父母,我們只能在他之前,讓他明白對與錯,但在人生路上,我會選擇尊重他的每一個選擇,他的人生由他承擔,我們實在不用也無法擔心太多,不要狂妄的認為自己能左右或改變他人的人生,更多時候,我相信只是基本的尊重與信任,就能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走自己的路。

 

讀這本書時,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母親從小對我們嚴格的教育,都不是在 激發潛能這件事上,所以她從未逼迫我們學習任何我們不感興趣的事物,反之,我們自己討著要學英文,要學溜冰,要學鋼琴,她總是毫不猶豫的贊成。

 

母親的嚴格,在我們的待人接物和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上,所以家裡沒有懶惰的孩子,大家都搶著做家事、願意互相幫忙,家裡也沒有高傲的孩子,我們願意傾聽,接納不同。她和爸爸教導我們更多的,卻是面對挫折的勇氣,不管發生什麼天大的事,我們都能向父母坦白,因為我們知道,沒有責罵,父母無盡的愛會接納我們一次一次從跌倒中爬起,我們的人生都不是一路平順,但我感謝父母的教育,讓我們能在每一次失敗時,都坦然面對虛心接受,再接再厲。

 

我們不能說奉養父母,但我們實在太喜歡和她們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是一個家庭,是充滿歡笑的時光,是愛的無盡延伸,是彼此可以互相傾吐分享的園地,即便過程有衝突口角,每次分裂傷痛癒合之後,卻都是更大力量的圓滿前進。養兒育女,我的父母從不要求回報,對我而言,我養兒育女,是傳承父母給我的愛,我希望能竭盡所能的,讓他們感受我所感受到的這一切溫暖圍繞,如同我父母對我的期盼,他們只希望我快樂,健康生活每一天,我也會如此期盼。

 

虎媽的戰歌,是我永遠無法苟同的教養方式,不過這就像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選擇,如果她認為這已經是唯一的最好選擇,那麼就只能祝福她了,我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onmh 的頭像
    Fionmh

    飛揚。費樂米娜。

    Fionm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