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雖然有出差的辛苦,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生活單純,可以很容易靜下心來觀察自己。
在義大利,每天我幾乎都能睡上九個小時,多麼令人羨慕的睡眠啊!因為下了班回到家只要十分鐘車程,做飯很輕鬆,外食更容易,吃完飯也沒有什麼家務要處理,洗個澡就可以準備睡覺,往往九點上床,隔天六點才起床。
睡得夠飽讓我覺得自己的情緒很穩定,很有精神去處理一天的事務; 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卻又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的安排。
在台灣每天我們都有好多行程,特別是工作的地方如果離住家很遠,就得花上一個小時在交通,回家已經是滿臉疲憊,卻還有一些例行工作等著我們。有時候想看點電視,再來上個網,處理一下私人的信件,很快時間走到十二點,我們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和自己相處,一天又過了。
和自己相處的重要性在於,你有空間和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在每天流水帳般的行程中,忽視自己一掃而過的靈光乍現,或夢想。或每每遇到影響情緒的事情時,只能用反射動作回擊,而無暇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面對。
每回出差,我總能感覺自己的神智特別的清晰,靈感特別的豐盛,對於很多事情有源源不絕的想法,而且不容易鑽牛角尖,有很大的空間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我常覺得我們應該要時時刻刻允許自己有這樣的容量,而不是偶一為之。
我們看待事情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只要別人的想法和我們不同,我們通常就覺得是一種抵觸而很容易發怒或不開心,卻很少接納不同的意見只是不同的觀點,特別是,當這個觀點是觀乎別人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我們卻很少能做到事不關己。
為什麼他非要決裂而不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呢?為什麼他能憑空擁有這麼多而我不行呢?為什麼他這麼自以為是呢?
我們很少關注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我永遠覺得不夠呢?為什麼我上了這麼多課安排了這麼多活動卻仍覺得空虛呢?為什麼我永遠不是別人心裡的非你莫屬呢?
我們很容易覺得別人輕易的獲得了我們努力很久卻得不到的,卻很少冷靜的觀察自己,真正為生活努力了什麼。有時候努力並不是一個動詞,並不是努力向外追尋就能得到,有的時候努力是安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他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覺得滿足?
最近讀到一本書真讓我愛不釋手:[生活不用大],我相信這是一本會改變你我人生的書,只要你在閱讀的時候能真正依照作者的思維仔細審視自己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都是被社會制約,被自己的習慣模式制約,制約讓我們產生一個安全感,只要遵循大多數人的腳步,生活就能無虞,但很少人停下來問問自己,什麼樣的人生是自己想過並能一直感覺富足的。
作者提到,社會的基本理念就是有一個婚姻,賺更多的錢,有更好的享受,然後存夠了錢就退休養老,直到終老。所以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大家都希望能累積更多的財富,並盡可能的量入為出,直到享用豐盛的果實。
問題是很多人可能無法如此幸運的照著藍圖直到退休,就已經被卡債逼得喘不過氣來,或是被自己的不快樂淹沒。
我也常想,什麼時候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呢?每天清晨起床,在馬桶上閱讀喜歡的書籍的時候; 有時間寫作,分享自己的生活並得到回應的時候; 不特別做什麼,只是和小光待在一起的時候; 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吃吃喝喝的時候; 傾聽別人的快樂或憂傷,不任意評斷只是與他同在的時候; 工作上克服困難得到成長的時候。
雖然沒有到功成名就,但每天,我都保有一些這樣快樂的時光,令我覺得富足。
我從來不會想,等我有一天有錢了就怎麼樣怎麼樣,我總是想,現在我想做什麼,現在我該怎麼獲得快樂,現在即便沒有不愁吃穿的財富,我都覺得自己擁有的比億萬富翁更多。
唯一困擾的,如果不工作,不能符合社會期待時,我該怎麼自處?(但事實的情況是,如果我能享受不做什麼,直到想做什麼又再度出發,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符合社會期待才能快樂呢?大部分符合社會期待的人都不快樂,而我已經常常覺得人生豐裕,十分滿足。)
[生活不用大]的作者是一個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書的名稱看起來是在教導我們怎麼選擇住居,怎麼設計,其實空間不用大也能感覺舒適。但實際上這本書卻是一趟探索自己心靈的旅行,這本書寫進我的心坎裡,好像終於找到知音能認同我的理念一般讓我覺得自己所信仰的當下就是永恆。
書中也舉了一些案例,來讓我們觀察自己是怎麼制約自己的生活。比方有人常處於睡眠不足的情況,是因為他們「視睡眠為放縱」的觀念,這種觀念形成了一種制約模式,抑制了身體想要休息的自然慾望,因此他們常處於恐慌狀態,生存系統極度消耗。不過大部分的人以為睡眠不足是普遍的行為,人人如此,自己並無特別。
造成我們不愉快的原因,我們常歸咎於「別人」,因為別人的某些行為造成我們心裡不舒服,因為別人某些回應讓我們鄙視,因為別人某些態度讓我們受傷,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受害者的姿態在回應這個世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書上說:世界僅僅是將你自己反射回你身上。倘若你投入自己的情感,並且對生活中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有所反應,世界就會把你反映回你身上。這個「場景」出現在你的電影裡(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部電影的話),是要讓你更瞭解自己。這與他人對你有什麼反應毫不相干,他們的反應是他們的電影。決定怎麼做他們得自行處理,與你無關。你該做的,是瞭解為何這個場景會出現在你的電影裡。
一旦你能跳脫出這樣的思維模式去觀察自己,很容易就能發現很多人並沒有針對你,很多情緒也不是因你而起。換句話說,這一切都跟你自己有關。世界不在外面,世界存於你心。你賦予外界大小事情的意義,僅僅存在於你的生活中。要改變故事的情節,你得先看到事件內容底下的動力。
要達到目的,你必須願意且能夠客觀看待事件內容,並排除一切的防衛心與自以為是。這不容易。我們一生都被教導要保護與捍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經驗,並毫不質疑的相信那就是我們的本質。所以才這麼容易的對別人做出反應,毫無轉圜的相信自己所認知的事實,間接造成自己情緒的起落。
要能這樣客觀的觀察自己,就一定得為自己的心保留一定的空間,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與自己相處,可以什麼都不做,好好的紀錄一天生活中快樂與不快樂的時候,並仔細的探索原因,不急著對任何我們認定的攻擊做反擊。
作者也很建議我們記錄每天的夢境。這麼巧,到義大利的每天我都作夢,昨天,我竟然夢到我2006年的偶像,吳尊。
我一直很喜歡他,因為他的和一般的偶像不一樣,他成熟,努力又真實。他的英文文章常給我很多啟發,很愛他的年代我還曾經去排隊想要見他,最近幾年我有太多事情要做外加他的作品不多,我對他的狂熱減低不少,但卻始終沒有忘記他吸引我的本質。
夢見吳尊。夢裡的他就是現在的樣子,本來是來借東西,是味增嗎?後來我說我煮給他吃,晚上的時候。接著煮了三道食物,原本上午合照了一張根本看不出是跟吳尊,後來吃完食物沒想到他很喜歡我的手藝,當下好像成了朋友。沒有什麼傾慕之情就是單純朋友的感覺很令人舒服。
這個夢令我早晨起床覺得神清氣爽。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這個夢,莫非烹飪會是我未來的救贖?抑或我應該要做一些我喜歡的事情才能獲得如同與心儀偶像接觸的巨大快樂?
我還在尋找答案。
不過這本書,真的非常值得一看也非常耐看。他應該是「一個新世界」的口語版,對於人生有很多啟發。請檢視你的人生,期待改變就在這一刻的人,強烈建議翻閱看看。
留言列表